一场中国人独有的乡村“年会”正在开场,“村晚”这个中国乡村文化IP以实力圈粉,释放出更多活力。
2月3日,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主题重点项目之一,2024年全国春节“村晚”主会场活动在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精彩上演。此前,文旅部1日发布2024年春节“村晚”示范展示名单,共有91个示范展示点入选,比去年增加17个。
品年味,看乡村,C位当属“村晚”。孕育于乡野、植根于乡村,很多乡亲们每年就数着日子等着看“村晚”。
2月2日,游客在“村超村晚”年货大集市上游玩。 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3日,正值南方小年,广西三江侗寨群众舂糍粑、打油茶、炸油果,聚在风雨桥、鼓楼坪和戏台,表演自编自导文艺节目,让游客们沉浸式体验三江侗族春节民俗和群众文化活动。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村超足球场,“村晚”“村超”合体亮相。“我们50个人来自栽麻镇不同村寨,包车走约四十分钟山路来到县城参加这场‘村晚’表演。”榕江县栽麻镇宰荡村的侗族大歌传承人杨秀珠高兴地告诉记者。
一台“村晚”如何出炉,又是如何在各地舞台荡漾开来?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浙江丽水市庆元县举水乡中心学校操场上,诞生了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乡村春晚。一件热闹的“村里事”,一传十、十传百,走上各地舞台,不断成长为中国乡村文化IP。
放下锄头去排练,放下筷子当演员。多地“村晚”主办方这样说,村民自编自导,他们成为自己精神文化的主角,摆上“‘最懂你’的乡宴”。
小年前,百余名江苏游客乘坐“丽水村晚”新春高铁专列,专门去体验“村晚”的魅力。“土味十足,热闹,带劲!”游客们说,“村晚”犹如观察中国乡村的一扇窗,从这里领略到乡村之美、文化之美,唤起了心底的乡愁和记忆。
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历口镇西塘村的“村晚”现场。 祁红 摄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举办2万余场、参与人次约1.3亿,目前登记在册的群众文艺团队超过46万个。
在2024年春节“村晚”91个示范展示点,“村晚”IP各具特色,“乡”味浓郁,“舞动”乡间烟火,演进更多村民和网民的心头。
入选今年示范展示点的四川泸州市叙永县叙永镇鱼凫社区,“红色村晚”2日开演。以红色文化打造“村晚”,首个节目舞龙舞狮《红红的年》把观众带到了1935年春天,一起追忆那个难忘年。
很多村民发现,今年自家门口的“村晚”舞台更大了、节目单更精彩了、内容更丰富了。在欢声笑语、乡邻共庆、人头攒动间,“村晚”升腾着年味。
文化和旅游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村晚”将当地各具特色文化与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味、年味融合创新,为展示乡村新图景提供了绝佳的窗口。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澎湃动力。
2月2日,在西安永兴坊举行的小年活动上,来自西安各大学的留学生在民俗专家的讲解下了解小年祭灶所用的物品。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村晚”的热闹劲儿,不仅在线下,更活跃到“云端”。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各地“土且特”的“村晚”频频吸引来大流量,“村晚舞台上藏着才艺天花板”的话题热度持续攀升。
湖南省凤凰县腊尔山镇苗寨中,4个“90后”苗族小伙组成乐队自办“村晚”,规模不大,唱火家乡;山西临汾的村民们用簸箕、黄豆当乐器,配合唢呐和非遗晋南威风锣鼓,直播连线上千公里外的苗乡,南北大联欢释放独特的精彩,吸引在线观众近800万人……
“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约5000场‘村晚’主题直播上演,累计观看人数达2297万,相当于平均每天有13场‘村晚’直播,场均观众超4500人。”抖音直播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声明:本文内容转自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9875019444121392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联系电话:18902267233